路衍经济是依托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的自然属性,通过对沿线经济要素开发利用的新经济业态。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有服务区+、交通+综合能源、交通+广告传媒、交通+客运服务、交通+商贸物流、交通+文化旅游、交通+生态环保、交通+乡村产业、交通+建材开发、交通+数字经济十种模式。
一、发展回顾
从理论到政策、从国外到国内、从企业到项目、从过去到未来。
1.从理论视角看
路衍经济研究初步形成了“五有”的研究体系,即“有专业人才队伍、有专业研究机构、有定期交流机制、有系列研究成果、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2.从政策视角看
行业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了“自下而上、上下互动,散点突破、由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其中省级层面政策体系是培育和发展高速公路路衍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3.从国外视角看
“服务区+产业”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路衍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值得我国各交通企业继续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
4.从企业视角看
交通央企、省属交投、高速上市企业是布局高速公路路衍经济的主体,也是这些企业依托高速公路网,深耕高速公路沿线资源,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增强核心功能。
5.从项目视角看
依托高速公路“点线面网空”五大资源,构建形成了“服务区+、综合能源、广告传媒、客运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产业、建材产业和智慧交通”等十大产业体系。
6.从未来视角看
2021年以来,路衍经济逐渐被政府部门、企业主体、社会资本所认可和接受,一大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理由相信,“十五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高速公路路衍经济将成为高速公路企业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
二、发展逻辑
循序渐进,压茬推进,虚实结合。由点连线、由线织网、由网扩面、由面升空。
图:路衍经济发展演进路线图
依托五类核心资源,衍生出十大产业领域。其中,“服务区+”是高速公路路衍经济的起点,伴随着高速公路通车就开始运营;“服务区+”更是落脚点,未来服务区随着出行人群的消费升级,以及商贸物流的发展需要,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服务区正在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升级。
路衍经济发展本身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压茬推进的过程。各业务之间既有先后逻辑,也有交叉推进需要。
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既能推动交通升级,也将对交通运输带来深刻变革。
三、发展问题
政策有阻碍,资源有制约,能力跟不上,融资没空间,激励不到位。
1.“不让干”:由下促上
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出台支持路衍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国土资源、生态环保、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出于行业监管需要,对高速公路沿线资源开发制定了诸多限制性政策。
2.“不能干”:先易后难
高速公路服务区占地面积不大,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足。高速公路沿线处于国家生态环保管控区,桥下空间和沿线资源地势坎坷,生态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高速公路服务区距离城市、乡镇、景区等较远,交通不便利。
3.“不会干”:请进来,走出去
商业开发和运营经验缺乏,没有做过类似商业项目。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产业没有涉足过,相关人才团队也严重缺乏。
4.“没钱干”:资本合作
高速公路服务区公益属性强,需要保证基本的出行服务需求,需要加快改善硬件设施,需要持续提高服务品质,这些都需要大规模和持续性资金投入。
5.“不想干”:项目合作制
做好基本出行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任务。探索路衍经济需要大投入,也需要创新。但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不匹配,缺乏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
四、初步建议
要破解政策障碍,形成项目示范,发挥专业力量,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享共赢。
1.由下促上
省属交投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主力军。与生态环保、国土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存在良好合作关系。
建议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主动研究制订全省路衍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意见、重点举措和重点项目,提出政策调整建议,从市场化主体角度推动各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
2.先易后难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空白处绘蓝图。从未开发处发现价值,深挖价值,也许能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可以考虑优先筛选资源条件相对好些的区位空间,优先开发利用,争取做出项目示范,然后再逐步推广。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对于不熟悉的业务领域,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加盟,聘请职业经理人,然后组建专业团队,设立专业平台。同时也可以组织团队主动走出去,到国内一流的专业公司进行调研学习,选派优秀人才挂职学习。
4.资本合作
以市场换时间,以资源换资本。
围绕高速公路路衍经济产业领域,可以策划设计若干个典型项目,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探索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模式。
5.项目合作制
项目合作制是一种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合作方式,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围绕项目合作制,从项目目标一致性、多维度评价等方面设计考核机制。同时可以设立团队奖金、项目分红等方式,将团队绩效与个人薪酬相结合,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共赢。